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正向班級經營】霸凌要怎麼正向輔導?

(一)班級實例
有老師問到:「班上的同學甲總愛欺負特定的某幾位同學,該怎麼正向輔導呢?」班級經營中,面對這種類似霸凌的事件層出不窮,霸凌者、被霸凌者、甚至旁觀者都需要處理,該怎麼正向預防及輔導?

(二)理論分析

1. 將問題外化(如:短期焦點解決治療、敘事治療):這是我針對霸凌者最常用的輔導方式之一,可以試著將他的「症狀/問題」命名,讓孩子發現原來自己是健康的、有能力來應付這個「症狀/問題」的,將有助於他感覺自己是有力量的。例如:將肥胖命名為貪吃的精靈,問問自己想要跟這個精靈保持多遠的距離?做什麼事情才能遠離它?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有能力將肥胖的問題給解決的唷。

參考資料來源:http://ncuepaper.pixnet.net/blog/post/42177953-%E5%95%8F%E9%A1%8C%E5%A4%96%E5%8C%96

2. 避免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人因為知覺了團體的存在,就把個人本來要參與某件事的行動力減弱了。也就是說,在霸凌者及被霸凌者週遭的那群旁觀者,會因為覺得反正有很多人在看,自己反而沒有責任去告狀。曾看到另一篇文章寫到,這種「個人是英雄,一進團隊變狗熊」的責任擴散理論,應該被重新檢討,強調團隊的正向助力,才是正途!à延伸閱讀:旁觀者效應蒸發,還紐約清白

(三)實務活動

1. 預防性策略-教導全班用正向口訣來面對事情:

  預防重於治療,針對中低年級,我創造了三句口訣:
動手就不對,有事找老師,一定要忍住

每次處理時就先拿出來檢視,有動手者先道歉,沒有來找老師就亂吵或動手也要道歉,沒有忍住也要道歉。要留意的是,老師絕對要認真處理小朋友的事,
不能因為太忙就不管,我盡量都是運用剛上課時或是快要下課前的五分鐘處理,事情前因後果絕對追蹤到底,久而久之大家就了解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

  每次處理事情時,要理直氣「和」,而非理直氣「壯」,太激動的人則要先緩和情緒,重新練習用緩和的語氣說話,我會常常提醒小朋友靜思語口訣:
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我也常常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面對小朋友的事情要有耐心,不輕易動怒,愛的教育不是口號而是要用方法,如果老師不能以身作則,那小朋友以何為範?同時也因為老師的以身作則,大家也學習不用哭鬧或大吼大叫來處理,整個班級氣氛自然就能穩定上軌道。

2. 支持性策略-教導被霸凌者勇敢說出來:
  
發生霸凌事件,我們不能只告誡霸凌者,被霸凌者也要教導他如何面對,所以我在開學時就已經進行口訣訓練,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請全班模擬如果別人碰到你(不管是想和你玩或是故意打人),你覺得不舒服時,表情要認真嚴肅,大聲勇敢說:
我.不.喜.歡.你.這.樣.碰.我,
如果你再碰我,我就跟老師講,我先原諒你一次。

  因為小朋友之間(尤其是小男生)常常發生原本碰來碰去是在玩,後來就愈打愈大力變成在哭,因此也和他們強調在一開始被碰到時,就不應該嘻嘻哈哈的,這樣對方會以為你喜歡被碰/打。

3. 支持性策略-教導全班「不是我的錯」繪本來避免旁觀者效應:

運用繪本教學來避免旁觀者效應,強調「正義」及「責任」。

繪本內容簡介:童年的共同記憶,總是會有一個小同學受到欺負與打壓,這個時候,是選擇出面袒護他?還是杵在一旁不發一語?抑或加入虛張聲勢的團體?《不是我的錯》,是一本從學校同儕相處的角度來觸發「責任」這個問題的省思,淺顯白描敘述式的文字,到全書結尾以問句留下發人深省的空間。

4. 治療性策略-針對霸凌者將問題外化,賦予他解決的能力:

針對霸凌者的輔導,其背後的因素是最複雜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等等,限於篇幅無法在此一一詳述,僅簡單分享過去的輔導經驗。

以前曾經輔導過一位每天都會衝動打人的低年級小朋友,處理的面向包括與家人密切聯繫,探索他家庭成長背景,同學的部分也使用上述的預防及支持性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發生事情時,我就會把他拉到我的身邊,輕輕拿起他的手,將問題外化到他的手。此時,我會請他對著他的手說話:「手,我一定會把『你』控制好,不要再打同學了,我們要一起和同學做好朋友。」因為我想加強訓練他的"認知"去控制他的"衝動",這就是一種將問題外化,讓孩子發現原來自己有能力來應付這個「症狀/問題」的。

5. 治療性策略-針對全班進行班級輔導
  
  過去在高年級班級輔導的經驗是先採用簡報的方式以法理情三個角度切入。(1) 法律的部分是介紹霸凌及案例的法律知識 (2)理的部分則是重新分析一次班級事件的前因後果,引導學生理性去思考:「如果事情再來一次,怎麼做才是正向的做法。」(3)情的剖分則是請大家分別去思考霸凌者、被霸凌者、甚至旁觀者的心情,引導大家學習將心比心,採用正向的做法來解決衝突事件


  最後要再次強調,班級經營沒有一定的模式,我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而且也不見得適合每位老師,在此僅是抛磚引玉,如果大家都能透過討論交流去反思自己的班級經營模式,相信將有助於找出盲點,不再當一位萬年教師,讓自己的教學更進步,學生也跟著受惠,提升這份工作的意義感,這也就是正向心理學中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