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正向小百科】我有「小確幸」,也有「大夢想」。


「小確幸」到底是什麼?
小確幸會侵蝕大夢想嗎?
如何教孩子擁有「小確幸」,也有「大夢想」?

我將臉書社團<教室裡的正向心理學>相關資料整理心得如下。

1. 「小確幸」到底是什麼?

讓我們先來看看「小確幸」的來源
從《每日五分鐘學日》的網站中可得知小確幸指的是「小而確實的幸福」。

村上春樹提到:「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點個人規範。」,以村上春樹自己為例,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我猜村上春樹一開始或許沒料到這個詞後來會演變成媒體炒作的熱門詞,連明年國定假日補休新聞都不免俗的要小確幸一下XD

於是,這個詞語剛開始出現時大家趨之若鶩的爭相使用,畢竟幸福的事大家都喜歡追尋,每個人心目中的小確幸也都各不相同。

正如臉書社團<教室裡的正向心理學>中志銘帥哥所言:「大確幸、小確幸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解讀。你的小確幸也許是我的大確幸,我的大確幸也許是你的大不幸,幸福是自己的主觀定義,不是別人來定義的。例如:昨天我老婆一回家就跟我分享他上班時候跟二隻小狗玩的情形,這件事她爽了一天,但我可能覺得還好。我很享受歷經千辛萬苦後攻頂的感覺,但別人可能會覺得避之猶恐不及。」

接著,受到商業炒作,開始出現各家各派自行詮釋「小確幸」、「大確幸」,甚至出現反對「小確幸」的文章。

像是蔡阿嘎的幽默影片用來諷刺政府經濟發展:靠杯小確幸。大確幸不行嗎?


或是一些以此為主題,甚至追求聳動標題的文章,例如:
(1)日本人:放下「小確幸」,才能看見大奇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205
(2)小確幸與大歷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21042.shtml?ch=fb_share
(3)林琮盛:【中東想想】以色列:拒絕「小確幸」的戰鬥民族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4)只剩消費的小確幸,是幸或不幸?

對於思想不夠成熟或還在學習階段的人而言,或許還真的會潛在受到影響,誤把「小確幸」都只當作愉悅層次的幸福,如:吃喝玩樂、奢侈性消費等。

事實上,「幸福」的來源很多,例如像Seligman(2011)就以五項元素(包括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意義Meaning、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成就Achievement,簡稱PEMRA)來定義他所謂的幸福圓滿【延伸閱讀:幸福嗎?很美滿!--2051年邁向Flourish】,其實生活中和這些元素有關的小小正向事情都可能是「小確幸」。
  
2. 小確幸會侵蝕夢想嗎?

我認為「小確幸」和「大夢想」並非相反或對立的概念,甚至追求大夢想的途中,是可以分解成許多小確幸的,如:某生的大夢想是托福考高分申請出國,今天下午認真讀完一小段進度,就覺得學到幾個新的單字,有種「小確幸」在心中湧現之感。

感謝臉書社團<教室裡的正向心理學>中,蔡教授針對此主題分享:「我覺得懂得發現小確幸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小確幸指得是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之處。這跟追求大目標或大奇蹟是獨立的兩個概念。不然的話豈不是正向情緒高的人也無法引發大奇蹟?因為他幸福了就不須努力了啊...

由以上的定義和討論可知,並非真如媒體所言非得「放下」或「拒絕」小確幸才能夠成就大事,而是這些媒體都各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或曲解了小確幸的定義啊!

不過,這世間的道理以及是非對錯本來就難一言以蔽之,各家媒體文章的詮釋也提供了我們從不同的思考角度來看待事情,但最終我們仍然該建立出自己的立場及看法

3. 如何教孩子擁有「小確幸」,也有「大夢想」?

這個學期我藉由「好事報報」的活動,讓班上小朋友每天紀錄今天感覺最好的三件事【延伸閱讀:好事報報(Three good things】,就是培養他們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之處=「小確幸」。

從這些孩子的「小確幸」中,可以發現他們的多元潛能,如:運動、閱讀、人際..等,下一步的進階版,就是可以進而與他們討論「大夢想」,以及如何讓自己擁有「小確幸」,也有「大夢想」。

如:夢想成為籃球運動員的孩子,可以想像自己在中年級時加入田徑隊,那麼現在一年級時可以每天下課去運動場,並且加強自己厲害的籃球項目,那麼他每天的小確幸可能是今天完成運動場跑步五圈(還可以蓋學校的運動自主管理卡章)。

最後要再次強調,以上是我試著從不同角度來思考事件,想法必有主觀層面在內,在此僅是抛磚引玉,如果大家都能透過討論交流去反思這些文章,相信將有助於找出盲點,而非人云亦云,教學上更進步,學生也跟著受惠,提升這份工作的意義感,這也就是正向心理學中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